圣若瑟教堂

此足迹位置是中环花园道37号 – 圣若瑟教堂

位于中环花园道的圣若瑟教堂(St. Joseph’s Church)建于1871年,由天主教香港教区管理。每主日有十台弥撒,平日也有三台,是全港最繁忙的天主教堂。

原教堂于1871年由香港最后一任宗座监牧区监牧高雷门神父(Rev. Timoleon Raimondi)筹建。教堂得以建成,有赖香港政府、本地的基督徒团体及犹太团体的鼎力协助,是当时香港仅有的三座天主教教堂之一。其余两座教堂是在中环威灵顿街的圣母无原罪堂及在湾仔的圣方济各沙勿略堂。

宗座监牧区是天主教会的一个制度,因为某些地区的特殊环境或教友稀少未能成立教区,就先在这些地方设置「宗座监牧区」(拉丁语:Praefectura Apostolicus),由教廷委任一位神父为宗座监牧,总理教务,特别是财务方面。1841年,罗马教廷传信部在香港设立宗座监牧区,1858年交由米兰传教会(后改称宗座外方传教会)负责管理,1874香港监牧区晋升为代牧区,首任主教也由高神父担任。至1946年,香港教区晋升为圣统制的主教区(Ecclesial Hierarchy)。

1872年11月20日圣若瑟堂祝圣(祝圣是把一座教堂奉献专为敬拜祈祷之所,与基督教的奉献礼相类)。1874年9月教堂被台风彻底摧毁,新教堂于1876年竣工重建。现存的教堂由吴彼得建筑师于1966年以现代主题设计重建,1968年落成。

教堂外貌像陆上的一艘船,喻意教会普渡众生的使命。船头对着花园道,船尾对着红棉路,船身呈浅蓝色,中央有圣若瑟的浮雕,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在船上勤恳劳动的工匠。

在教堂后方有一小堂,里面供放菲律宾圣人鲁衣士(Lorenzo Ruiz 1600-1637)的木刻像,他是十七世纪的殉道教徒,还有其他9位道明会士和6位教徒,都是在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约1633-1637年间)于长崎殉道的。

教堂于花园道的出口处树立了一支白色的细小长木柱,上面写着「香港祝愿世界人类和平」,喻意每一位从教堂出来的信众所乐意带给世界祝福,但需要仔细寻找才可看见。教堂外停车场的一角,设置了露德圣母洞,圣母像脚下有流水,象征生命。

沿花园道往下,会看见梅夫人妇女会(The Helena May Institute)主楼,属历史建筑。妇女会是由前香港总督梅含理爵士夫人成立的。主楼建成于1916年,属爱德华古典复兴建筑风格,于1993年列为古迹。楼内设施包括办公室、图书馆、阅读室、餐厅、休息室、课室及客房。日军占港期间被占用。战后于1947年重新对外开放至今,但须成为会员。

参网页:https://www.catholicheritage.org.hk/tc/catholic_building/st_joseph_s_church_garden_road/index.html

https://zh.wikipedia.org/zh/%E8%8A%B1%E5%9C%92%E9%81%93%E8%81%96%E8%8B%A5%E7%91%9F%E5%A0%82

教堂图片请看:本地朝圣之旅http://ixoyz.blogspot.com/2019/07/blog-post_22.html

梅夫人妇女会请参:https://www.amo.gov.hk/b5/monuments_49.php

http://www.helenamay.com/Public/banqueting/chi_index.php

(按图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