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学校修士会

此足迹位置是坚尼地道7号 – 圣若瑟书院

有些修会多作扶贫、医疗的工作,同时也办学,但基督学校修士会的成员们,都选择做平常的教徒,当教师,不担任教会事务,全心致志,竭尽一生奉献给教育。

修士会的创立及宗旨

修士会的创办人是圣若翰喇沙(St. John Baptist de la Salle),1651年出生于法国一个地位崇高及富有的家庭,27岁被任命为司铎。他察觉当时有很多在街头流连的孩子,父母无暇照顾,家境贫困,无钱上学。他体会孩童若有基本的教育机会,不但可造福社会,也可引领孩童们认识上主。于是他变卖家产,开办学校,培训老师,教授街童基本的读、写和计算,也教他们教理,以及待人之道。他的理念逐渐得到一班志同道合的青年支持,组成一个小社团。1680年决定成立修会,称为基督学校修士会(Institute of the Brothers of the Christian Schools,或称喇沙修士会De La Salle Brothers),是首个没有神父的天主教组织,成员是修士,不作牧养教会,只作教师。若翰相信有好老师,才会有好学校,所以很重视师资培训,并会代各堂区训练教师,所以被视为现代师范学校之父。

若翰的理念,得到很多人的欣赏,被邀请到各地开办学校,1688年起,修会的工作范围发展至巴黎和法国其他地区,发展非常迅速。今天,这个组织在80个国家和地区兴办学校,包括已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组织总部由一名最高长老(Superior General)会同长老会议(General Council)领导。

修士会在香港

在香港,自开埠以后,人口日益增多,需要入学的儿童也日多,当时米兰传教会的高神父(Timoleone Raimond, 1874年被祝圣为主教),为了能够让孩童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断请求派遣修士到香港来。终于在1875年11月,6位丰富经验的修士教师踏足香港,从此有了香港喇沙会。修士们先接管了西环感化院及1864年成立的救世主书院(St. Saviour’s College),并把后者易名为圣若瑟书院(St. Joseph’s College)。由于前一年,澳门曾遭遇风灾,很多楼房被摧毁,不少葡国人移居香港,都希望儿子接受英语教育,因此学生人数急增。高主教于1876年6月在坚道买下一块地,作为圣若瑟书院的新校址,两年后有华人学生入学。由于学生人数上升,1918年,学校购入在坚尼地道7号的旧德国会址作校舍,成为圣若瑟书院的现址。今日,1920年建成的校舍北座及1926年建成的西座已被列为法定古迹,而于1935年扩建的坚尼地道26号也被列为一级历史建筑。

因为九龙区人口增加,学位需求甚殷,为免学生每天都长途跋涉渡海来港岛上学,喇沙修士遂于1917年在漆咸道开办圣若瑟书院分校。其后,在界限街购地扩充,1932年发展成喇沙书院,并且入学人数激升,至1939年学生已逾千。可是,太平洋战事发生,政府征用校舍,喇沙会的修士转而提供医疗协助。日治时期,校舍被日军所占,改为医院、监狱等军事设施,修士被驱逐,避难至邻近地区,或被囚于集中营。战事结束,1946年学校重开,学生人数持续增长,学校分成中学和小学两部分。1957年,喇沙小学成立。

50-60年代国内政局动荡,大量人口迁到香港,学位需求甚殷,1964年喇沙书院开办夜校,但由于夜校限制甚多,遂接受陈经轮先生捐助,在何文田采石山建校,改为日校,命名为陈瑞祺(喇沙)书院,以纪念其父亲陈瑞祺先生,1970年正式开幕。

以教育为职志

这些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为喇沙会学校在香港的发展奠下了巩固的基础,得到香港市民的支持及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在50至70年代,喇沙会学校相继创立,除了上述的学校外,还有上水喇沙中学(1965)、圣若瑟小学(1968)、张振兴伉俪书院(1971)、陈瑞祺喇沙小学(1973)及圣若瑟幼儿园(1974)。总计有5间中学和3间小学。

从1679年,当年只有28岁的圣若翰喇沙开办第一间基督学校起,到今日已经历了三个世纪,基督学校修士会的教师们,仍以热诚的态度去完成上主所付托的使命,全心投入为青少年谋福利的工作。在香港,修士们办学的热诚同样未退,为香港培育了很多政界、学术界和宗教界的人。

可参:

香港喇沙会https://www.lasalle.org.hk/pages/pages_tc.php?name=journey_c

喇沙书院https://www.wikiwand.com/zh-cn/%E5%96%87%E6%B2%99%E6%9B%B8%E9%99%A2

https://www.sjc.edu.hk/about_sjc.php?content=history

(按图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