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真会救恩堂

此足迹位置是西营盘高街97A – 香港崇真会救恩堂

香港最早的客家会堂,亦为香港崇真会的根据地。1846年巴色传道会派遣传教士韩山明及黎力基来港协助郭士立传教,在广东潮语和客家语言地区传道,粤语区则由礼贤会负责,其后因不满郭士立的处事手法而结束联系。

1847年冬,两位牧师初次进入内地。韩牧师因见内地布道的时机尚未成熟,遂折回香港,一面开荒布道,一面致力编辑客语德文字典;黎牧师则多次进出内地,向广东境内的潮语人士传福音,终因屡受攻击阻挠折返,遂专心向客语人士传道。1851年,韩山明牧师借了浸信会位于邻近上环街市,地名「掘断龙」的两间破屋,经修葺后,成立「客家圣会」,揭开香港客语教会的首页。1852年,韩牧师在西营盘成立教会,并请准政府拨地建堂,是为该堂会160年历史之始。可惜两年后,韩牧师因心脏病不治,于4月间逝世,享年35岁;韩牧师逝世前17日,黎力基牧师的夫人亦因痢疾辞世;黎牧师于短时间内痛失爱妻及亲密同工,可见早期来华宣教士所付的代价是何等沉重。

1861年4月,黎牧师返欧述职后携同新夫人重返香港,在韩牧师较早时领得的西营盘地段兴建「四角楼」(即救恩堂现址) 为居所及办事处,黎师母更创办女校「巴色义学」,该堂会因而是客语教会推动女子教育的发祥地。1862年5月招收新教友、施洗及选立长老,当时共有教友40人。

其后,黎牧师代向港府申请拨地建屋,协助客家人在第三街、第四街 (今之高街) 安居,客人颇受感动,纷纷前来听道。由于没有聚会的地方,遂募捐了1800元,购得第三街96号一地兴建礼拜堂,于1867年11月9日落成,名为「力基楼」,又称「巴色会堂」,成为巴色会此后在华宣教事工的根据地,以及崇真会宣教士来往内地的驻足所。黎牧师1899年正式退休。

1878年李正高牧师受按立为崇真会的首位华人牧师。其后西教士与华人同工有更多配搭事奉,逐渐带领堂会朝自立发展。

 

可参:

Wong, R. (2012). 图说香港历史建筑 1841-1896. 中华书局(香港)出版有限公司.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y5IeBAAAQBAJ&pg=PA42&dq=%E9%9F%93%E5%B1%B1%E6%98%8E+%E9%BB%8E%E5%8A%9B%E6%8C%81&hl=en&sa=X&ved=2ahUKEwjA4s6U4YHvAhXEEqYKHbYCC0gQ6AEwAHoECAAQAg#v=onepage&q=%E9%9F%93%E5%B1%B1%E6%98%8E%20%E9%BB%8E%E5%8A%9B%E6%8C%81&f=fals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基督教香港崇真会。《基督教香港崇真会160周年特刊》,页107。获总会许可使用,特此呜谢。)

(按图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