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浸信會教會大多屬於美南浸信會信仰體制。在香港,還有由美北浸信會開拓的教會,稱美北浸信宣道會(CBFMS),和由美北分出來的萬國宣道浸信會(ABWE)。在美國,有30多個不同的浸信會組織,其中最大的就是美南浸信會,也是全球最大的基督教差會。
美南浸信會(SBC)是一個教會網絡,每一個美南浸信會教會都是獨立的地方教會,各自爲自己的事工負責任,又自願在州、地區和全國層面聯合,以參與宣教和其他在完成大使命(太二十八19-20)的跨地區、跨教會基督教事工。在香港,各浸信教會也早於1938年組成聯會。成立典禮在香港浸信教會舉行。當時由香港浸信教會、長洲浸信會、香港仔浸信會以及油麻地佈道所、九龍城佈道所、紅磡佈道所,為著聯絡信眾,廣傳福音及支援國內的會友,倡議組織浸信會聯會,於1938年在堅道香港浸信教會舉行成立典禮,這最早成立的浸信教會。
香港浸信教會,創立於1901年,最初名為「中華基督教香港浸信自理會」,因位於堅道,通常被稱為堅道浸信會,簡稱堅浸。
追溯始源,堅浸的創立,必須感謝美國浸信會的宣教士。1835年,叔末士夫婦(John Lewis & Henrietta Shuck)離開美國,到中國來,翌年抵逹澳門,因清廷禁止傳教而未能進入中國。1842年,本在泰國的美國宣教士粦為仁(William Dean)由於健康關係,決定離開曼谷,帶著他培訓的兩個中國傳道人前往澳門。就在這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促使中國開放條約口岸,成為早期傳教工作的轉捩點。同年10月,粦為仁前往香港,與美國浸信會傳教士叔未士和自費來華的羅孝全(I. J. Roberts),組成浸信會在中國土地早期最重要的同工團隊。
叔牧師夫婦蒙當時英國駐華公使砵甸乍(Sir Henry Pottinger,後擔任港督)的支持,免費贈予皇后大道濱海地段,也捐助並籌募興建教堂的費用,定名為皇后大道浸信會,1842年即建成,設中英文崇拜。這是今日香港浸信教會的前身。更在上環百步梯(今上環荷里活華庭側)開設宏藝書塾,以提升香港華人的文化水平,並宣揚福音。書塾也收女生。開創了女子入學的機會。可惜不久,叔師母何顯理女士於1844年病逝香港,叔牧師亦黯然回國,教會無人主持,終告停辦。
然而,仍有粦為仁牧師和約翰生牧師帶領香港的福音工作在港,稍後也有紀好弼(Rosewell H. Graves)和士文(E. Z. Simmons)兩位牧師來港,香港的福音工作可稱穩定。其中士文牧師曾於1844年在皇后大道西高陞戲院對面開設教會。但由於租金太貴,兩年後搬到薄扶林道,即今日西營盤郵局對面。因當時中國人仇外的意識,紀好弼和士文兩位牧師認為必須培育教會「自養」、「自立」的觀念。
1901年,皇后大道浸信會的華人信徒成立由華人自行主理的「香港浸信自理會」,並脫離美南浸信會差會。經多次遷移,1923年於堅道50號購得地段興建新教堂,又經多次拆卸重建擴建,現址於1988年10月落成啟用,屬第三代建築。2015年更力壓多家財團,以約3.4億元購得堅道97號作擴展,名為恩典樓。
1924年浸信會在華宣教一百週年,兩廣浸信會在廣州舉行紀念會,議決在香港建立學校,以紀念叔何顯理師母。創校可分為兩個階段:顯理學校(1924-1941年)和顯理中學(1946年至今);中間曾因戰爭而停辦。
根據香港浸信會聯會的數字,現時有超過161間的浸信教教會堂會、福音堂及福音聚會所,不少浸信教會都是由堅浸開拓的,所以,有稱堅浸為香港眾浸信會之母。成立至今,堅浸先後在本港多個地區成立福音堂,不少已成為獨立的大堂會,如1905年在鴨脷洲成立基址的香港仔浸信會,1931年獨立為自理教會,其後遷到香港仔水塘道11號現址,逾百年在香港南區服事坊眾,辦學培育英材,成為南區歷史的一部份。
另一間是九龍城浸信會,於1931年開基,於1939年自立。從自立至今,期間幾經變遷,由馬頭涌道遷至界限街、士他令道,最終在1964年亞皆老街現址落成啟用。再有筲箕灣浸信會,於1940年在筲箕灣金華街成立福音堂,吸引不少水上人家歸主。至1960年獲政府撥售西灣河街175號現址,70年自立為筲箕灣浸信會。
堅浸現存的基址仍有:
石澳福音堂 (1956年在石澳開始福音工作)
赤柱福音堂 (1957年正式開基)
顯理福音堂 (1994年顯理中學遷至和富道校舍上課,在校內開設福音堂)
好鄰舍福音堂 (1999年成立好鄰舍家庭務中心,服侍西區的基層及新來港家庭。2002年3月正式成立好鄰舍福音堂)。
可參:
劉振鵬:〈浸信會在香港的第一頁,1842-1848〉http://christianweekly.net/2014/ta2022822.htm
堅浸史蹟點 http://www3.hkbaptistchurch.org.hk/events/97c/walk/1884.php
李金強:《自立與關懷:香港浸信教會百年史,1901-2001》(香港:商務,2002)
(按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