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初牧師(1843-1902),出身於晚清一個父子兩代三人都獻身傳道工作的家庭,他熱心傳道、拯救靈魂之餘,也重視社會關懷的工作,無論在提倡戒絕吸食鴉片,設立盲女院、育嬰堂、關懷病人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貢獻,為後世留下了一個令敬仰的典型。
王煜初在十九歲時才發奮圖强讀書,成績名列前茅,培養出他在國學與神學上的良好根底。1866年從傳道學校畢業,授職禮賢會的傳教士,游走東莞、新會兩地傳道。後來於1869患上肺病,由禮賢會牧師花之安送往香港信義宗巴陵會所辦的育嬰堂診治。同年病愈後又往虎門傳道。這也是王煜初與巴陵育嬰堂結下不解之緣。
中國重男輕女文化濃厚,民間棄養與殺嬰風俗,育嬰堂收留對象尤其以女嬰居多。女嬰多半在斷奶以後被有需要的家庭領養,幸運一點的自幼成為童養媳,命運乖舛的,成長之後則被輾轉賣到妓院淪落為娼。有見及此,巴陵會便差派女傳教士來港育嬰。
1874年王煜初肺病復發,再次往香港養病。養病期間應巴陵育嬰堂之邀,接受在該處擔任教席,盡心培育孤女。王煜初付出他所有的愛心,這些孤兒女日後多人受他感召,投身教育工作、傳教醫療的醫生與護理人員,或選擇做為經濟獨立的職業婦女,堪稱民國時期新女性的先鋒。
王煜初在育嬰堂工作多年後,以其表現卓越,1884年在育嬰堂按立爲牧師。同年冬天香港倫敦教會中的華人信徒謀自立,建道濟會堂,擬請華人牧師來牧會。得到巴陵會的同意後借調來道濟會堂擔任牧養教會的工作。
德裔女宣教士在一戰爆發之後被驅逐出境,而改由港府委託的聖公會教士代為管理,資金由各界募捐。到一戰結束,德國戰敗,書院亦告解散,女童由本地華人基督徒家庭收養。原址一度改建為警署,現為高街戴麟趾康復中心。
可參:
Cha, S.-C. (1983). 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 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
(按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