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早的客家會堂,亦為香港崇真會的根據地。1846年巴色傳道會派遣傳教士韓山明及黎力基來港協助郭士立傳教,在廣東潮語和客家語言地區傳道,粵語區則由禮賢會負責,其後因不滿郭士立的處事手法而結束聯繫。
1847年冬,兩位牧師初次進入內地。韓牧師因見內地佈道的時機尚未成熟,遂折回香港,一面開荒佈道,一面致力編輯客語德文字典;黎牧師則多次進出內地,向廣東境內的潮語人士傳福音,終因屢受攻擊阻撓折返,遂專心向客語人士傳道。1851年,韓山明牧師借了浸信會位於鄰近上環街市,地名「掘斷龍」的兩間破屋,經修葺後,成立「客家聖會」,揭開香港客語教會的首頁。1852年,韓牧師在西營盤成立教會,並請准政府撥地建堂,是為該堂會160年歷史之始。可惜兩年後,韓牧師因心臟病不治,於4月間逝世,享年35歲;韓牧師逝世前17日,黎力基牧師的夫人亦因痢疾辭世;黎牧師於短時間內痛失愛妻及親密同工,可見早期來華宣教士所付的代價是何等沉重。
1861年4月,黎牧師返歐述職後攜同新夫人重返香港,在韓牧師較早時領得的西營盤地段興建「四角樓」(即救恩堂現址) 為居所及辦事處,黎師母更創辦女校「巴色義學」,該堂會因而是客語教會推動女子教育的發祥地。1862年5月招收新教友、施洗及選立長老,當時共有教友40人。
其後,黎牧師代向港府申請撥地建屋,協助客家人在第三街、第四街 (今之高街) 安居,客人頗受感動,紛紛前來聽道。由於沒有聚會的地方,遂募捐了1800元,購得第三街96號一地興建禮拜堂,於1867年11月9日落成,名為「力基樓」,又稱「巴色會堂」,成為巴色會此後在華宣教事工的根據地,以及崇真會宣教士來往內地的駐足所。黎牧師1899年正式退休。
1878年李正高牧師受按立為崇真會的首位華人牧師。其後西教士與華人同工有更多配搭事奉,逐漸帶領堂會朝自立發展。
可參:
Wong, R. (2012). 圖說香港歷史建築 1841-1896. 中華書局(香港)出版有限公司.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y5IeBAAAQBAJ&pg=PA42&dq=%E9%9F%93%E5%B1%B1%E6%98%8E+%E9%BB%8E%E5%8A%9B%E6%8C%81&hl=en&sa=X&ved=2ahUKEwjA4s6U4YHvAhXEEqYKHbYCC0gQ6AEwAHoECAAQAg#v=onepage&q=%E9%9F%93%E5%B1%B1%E6%98%8E%20%E9%BB%8E%E5%8A%9B%E6%8C%81&f=fals
(本文主要內容摘自:基督教香港崇真會。《基督教香港崇真會160周年特刊》,頁107。獲總會許可使用,特此嗚謝。)
(按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