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雅各與他的書冊

此足跡位置是堅尼地道22號A – 已拆卸的香港佑寧堂

理雅各年幼時就讀於當地的教區學校,從小就喜歡讀書,尤愛文學。14歲時轉入阿伯丁文法學校(Aberdeen Grammar School)學習拉丁文和英語語法。1831年考入阿伯丁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大學三年級時,他又醉心於哲學與宗教。在大學求學的四年中,其功課 一直名列前茅。1835年,19歲的理雅各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理雅各於1838年向倫敦傳道會提出申請,要求前往中國宣教。倫敦會接受了他的申請,於是他到倫敦大學,師從中文教授修德學習漢語。同年,23歲的理雅各與倫敦會理事會成員約翰•摩里遜的女兒瑪麗•伊莎貝拉•摩里遜結婚。1839年7月,理雅各接受倫敦會差派,偕新婚夫人瑪麗, 一起從英國乘船出發, 於1840年1月10日抵達南洋馬六甲。
理雅各夫婦到達馬六甲起初,理雅各擔任倫敦聖教書會的記者與顧問,同時在英華書院任職。英華書院為倫敦會宣教士馬禮遜和米憐所創辦,旨在“培養歐洲的、本地的和恒河以東國家的宣教士。” 書院校舍於1820年建成,米憐擔任第一任院長。
在英華書院初期,理雅各編寫了《英、漢及馬來語詞典》,用作英華書院的教材。 同時他開始了漢學研究,並從事基督教漢語文獻方面的整理、翻譯與編撰工作。1840 年11月,英華書院院長伊雲士死於霍亂,25歲的理雅各正式接任英華書院院長。鴉片戰爭結束後,理雅各於1843年將英華書院和中文印刷所遷至香港,成為香港英華書院首任院長。此時英華書院的辦學宗旨也悄然改變,由一所專門培養宣教士的書院變為招收中國青少年入學的教會學校。理雅各主持的英華書院引進了西式教育,沖擊了中國的舊式教育,他在實用化的課程設置、教材使用等方面表現出了近代化的特色,有助於培養中國奇缺的專業人才並提高人才的素質。理雅各除負責校務外,還直接從事宣教活動。他從馬六甲帶來的幾個基督徒,就成為香港的基本信眾,何進善繼續配合他設堂傳道。 1844年,英華書院更名為“英華神學院”;同年理雅各在香港建立了倫敦會第一所華人禮拜堂“下市場堂”。除此之外,理雅各非常重視文教、出版及印刷技術。他畢生致力翻譯工作,主要翻譯中國古代經典從1861年到 1886年的25年間,將《四書》、《五經》 等中國主要典籍全部譯出,共計28卷。其多卷本《中國經典》、《法顯⾏傳》和《中國編年史》等著作在西方漢學界占有重要地位,成爲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另外他又撰寫出《勸崇聖書》、《新約全書註 釋》與《耶穌門徒信經》等福音小冊子。理雅各非常注重印刷術,為了方便其譯著《中國經典》的印刷和出版,理雅各與倫敦會簽約,在佑寧堂做了三年牧師,因為佑寧堂擁有印刷業務。理雅各所主編的《遐邇貫珍》,大量刊載新聞,率先刊登有償廣告以維持報紙印⾏的開銷,同時大量介紹西方科學技術,如此向中國輸入西方近代化理念之同時,也使香港的報業近代化。

 

可參:

Li, Y. (n.d.). 理雅各. 基督教史人物傳記. http://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li-yage

(按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