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雲先會

此足跡位置是禮頓山樂活道2A號 – 聖瑪加利大堂

效法先賢聖雲先

今天,在港九各天主教堂區內,有不少名為聖雲先會(Society of St. Vincent de Paul)的組織,這是一個信徒的服務團體。這個團體最早於1833年在巴黎創立,現今在全球各地都有分會,在香港,1863年成立第一個協會,繼而各堂區也成立協會,其後更成立中央分會(Central Council of Hong Kong),以聯繫巴黎總會和各協會。這是法國巴黎奧撒南兄弟(Frederic Ozanam)看到法國小市民的需要,效法聖雲先(St. Vincent de Paul, 1580-1660)神父以愛心及謙遜態度,實踐基督信仰的精神,於1833年成立的。

1625年,當年聖雲先創立了被稱為「遣使會」(Congregation of the Mission)的修會,參與的人除了要立願守貧窮、貞潔與服從外,還要立願恆久持守,願意長久地在偏遠與窮困的小村落中服務天國子民。其後,在路依芝(St. Louise de Marillac)女士的協助下,也創建了一個愛心的善會「仁愛女修會」(Daughters of Charity),以病房為會院,堂區為教堂,街市為隱修之處,願意造福很多貧苦市民。

聖雲先會的成立

1833年,奧撒南就讀於巴黎大學法律系,眼見當時的社會風氣瀰漫著反對教會之聲,遂集合一班志同道合的同學,創立慈善團體,組織教友以愛心為窮人服務,見證自己的信仰,並以所景仰的先賢為名,稱聖雲先會。創立數月後,這種精神已推展至全法國;數年後,更擴展至歐洲各國家,再後至美洲各國。今日,聖雲先會已遍佈世界五大洲220多個國家,協會超過46,000,會員亦逾80萬。

香港聖雲先會的成立

在香港,十九世紀中期,有不少葡萄牙人居於灣仔,其中有些生活較為窮困。有見及此,1863年霍允尼神父倡導,一小群葡萄牙籍居民以及兩個英籍天主教徒在威靈頓街創立香港區會,照顧有需要的人。至於華人方面,根據1845年的官方統計,香港已有22,000多華人,大多是體力勞動者,以打石工人、僕人、小販等為主,多處於社會底層,居住環境也惡劣。所以不少修會在此從事扶弱、撫孤、醫療等社會服務。加以1850年,太平天國反清,不少華人舉家移居香港避難。到了1860年,香港總人口近10萬,華人佔9萬多,其中有士紳商賈,但更多是基層的勞動人口,所需的服務著實不少。

隨著香港環境的轉變,聖雲先會先後參與很多救助的服務。香港重光,中國政權易手,大批華人在港流離失所,聖雲先會本仁愛之精神,協助政府,與其他國際性福利機構,對與不幸者給予適當援助,又在九龍設寶血宿舍及聖德肋撒宿舍,安頓單身之老弱人士。這期間,聖雲先會在各區有很多服侍,發展很快,會員人數大為增加。

60年代,國內動盪,來本港的人口驟然增多,香港政府興建徙置區以安置居民。因為居住環境擠迫,父母親都需要上班,無暇照顧孩子,聖雲先會在樂富徙置區,開辦了一所天台兒童樂園,數年後,又在秀茂坪先後開辦了兩所托兒所,後因該區老化而關閉。二十年前,在觀塘開辦幼兒園,為今日的聖雲先幼兒學校的前身。除此之外,近年更回應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支援及關懷未能入住安老院舍的獨居長者。

聖雲先會的經費籌募,一般是靠信徒捐獻和舉辦賣物會。50年中期,香港天主教區成立明愛機構,服務貧苦大眾。聖雲先會將舉辦了多年的賣物會及彩票籌款活動交由明愛統辦,藉以支持明愛所需的龐大經費。

今日聖雲先會在香港

雖然,今日香港政府的福利事業已有所進步,但聖雲先會繼續招募信徒會員,仍在堂區成立協會,關懷及支持貧苦者。至2018年,共有31個堂區協會及一個青年協會,正式及附屬會員也逾600人。會員仍會探訪有需要的人,不分種族與信仰,懇切關懷,仍從事扶助貧童就學,贈醫施藥,助人解決生活或信仰的困難,鼓勵自立;也在物質幫助外,給予需要的人心靈慰藉,使其重拾自信。

可參:https://www.ssvp.org.hk/tc/content.php?type=1&id=4

http://www.theology.org.hk/Shalom/2000sep/sep_vincent.htm

(按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