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

此足跡位置是灣仔皇后大道東281號 – 華仁書院

提起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相信大家最熟悉的是利瑪竇、艾儒略、湯若望、南懷仁等這些耶穌會修士(The Jesuits),在明清時期已來到中國,為中國的科技發展,貢獻了不少力量。在中國學者幫助下,耶穌會士翻譯、撰寫了許多有關天文、曆算、地理學、物理學及語言學的著作,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耶穌會的成立與發展

耶穌會是一個男修會團體,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發生以後而成立的,宗旨是向外拓展。1534年,出生於西班牙貴族之家的聖依納爵羅耀拉(St. Ignatius of Loyola),和他六位巴黎大學「在主內的朋友」,願意按福音精神,延續前往耶路撒冷的使命,以「愈顯主榮」(拉丁語:Ad Majorem Dei Gloriam)為格言,可惜未能成行。1540年,教宗保祿三世正式批准成立修會,依納爵被選為總會長,直到1556年65歲辭世。

修會成立後,發展很快,不但在歐洲各地推進,第二年,1541年更沿著葡萄牙人開闢的東方航海路線,前往印度、中國、日本和美洲等地,他們甚至在南美洲的巴拉圭,建立了一個耶穌會國,將基督社會體系引入印第安人社會中,可惜至1767年被逐出巴拉圭。

其中與聖依納爵共同創立耶穌會的聖方濟各沙勿略(San Francisco Xavier),是最早被派來中國的會士,他經印度、馬六甲、日本,在1551年(即明朝嘉靖三十年)到了廣東沿海的上川島,可是一直未能進入中國本土,翌年因患瘧疾而死,葬於當地。未能進入中國,是這位「東亞宗徒」的遺憾。耶穌會修士進入中國的願望,直至30年後才有機會。明末萬曆年間,利瑪竇(Matteo Ricci)到了澳門,有機會進入了廣州,但直到多年後,幾經輾轉才能北上到北京。到了十七世紀後期,耶穌會會士已是西方最瞭解中國的人了。他們在中國建立起數所修道院、孤兒院、天文臺、印書館、博物院、藏書樓以及男女中學等,把西方的科學、文學等學術帶到中國來。

耶穌會興辦教育

當時耶穌會修士未能進入中國,遂轉到已開拓為教區的澳門,在當地也留下不少傳教史蹟。最為人所知的是當地人稱為「大三巴」牌坊的建築,這是耶穌會在澳門創辦的聖保祿學院(1594年)的教堂前壁。這所學院是遠東區的第一所西式大學,是天主教在遠東區的重要培訓基地。可是,在1835年發生一場大火,燒毀了學院及教堂,剩下教堂正面前壁以及前面登上教堂的石階等。澳門政府於1996年將這個遺址開拓為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遺址下安放了因信仰而捨身的殉道者遺骸,其中不少是日本幕府時代遭迫害而殉道的日本信徒。

耶穌會至今在澳門的一個比較完整的建築,是1728年創辦的聖若瑟修院大樓和教堂,教堂內存放了聖方濟各沙勿略的手肱骨,供教徒敬禮。同時,澳門仍有一所耶穌會會院。這些遺址,與其他歷史遺址組成澳門歷史城區,已於2005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耶穌會從事慈善工作,拯救貧困,也關心青年,但最重視的是教育。其中重要的一項是神學教育,培育信徒對上主的忠誠,絕對服從。栽培出很多神學家,現任教宗方濟各就是耶穌會出身的。耶穌會也重視興辦學校,在歐洲開辦許多大學、高中,是現今世界最大的辦學團體之一,所培養出來的學生除獻身服侍任神職人員外,很多都成為高級知識份子和政界人物。目前,耶穌會在全球有200間大學,在日本東京有上智大學,在韓國首爾有西江大學。

當耶穌會士在1926年來到香港時,本欲成立大學,但香港大學已於1911年成立,修會遂改為創辦舍堂。三年後,他們開辦了「利瑪竇堂」(Ricci Hall),至今仍是香港大學很受矚目的男生宿舍。但耶穌會興辦大學的心意仍在,於2011年向香港教育局提交意見,欲開辦私立香港耶穌會大學(Jesuit Liberal Arts College),花了六年時間籌辦,數度覓址,可惜基於很多原因,計劃終止。

在中等教育方面,香港以及咫尺之遙的澳門,耶穌會士也開辦了不少教育事業。在澳門,現今仍管理的有四所學校,包括:利瑪竇中學、取潔中學、海星中學、澳門耶穌會學校。

在香港,現有兩所華仁書院和一所小學、一間宿舍、一所靜修院。

華仁書院原是信徒徐仁壽於1919年所創立的英文學校,校舍最初設於港島荷李活道,後因成績昭卓,學生人數增多,數度擴遷,並為提高質素,邀請誠意教導的耶穌會士任教。又於1924年在油麻地增設分校。其後,徐仁壽鑑於私人辦學很難實現教育最高理想,遂於1932年終,將學校交由有教育理想的耶穌會接辦,自己則轉往北婆羅洲經商。

1952年,九龍華仁搬到窩打老道56號,1955年香港華仁遷到皇后大道東281號現址。1971年,又與旅港番禺會所合作,管理會所創辦的小學,並更名為番禺會所華仁小學,由司徒拔道遷往北角百福道現址。

此外,耶穌會也在長洲開辦了一所靜修院「思維靜院」,秉承天主教和聖依納爵的靈修傳統,幫助信徒深化靈命,更敏銳於天、地、人的關係,生命愈顯主榮,服務人靈。

最後要提的是,在中國的耶穌會,繼續秉承重視神學教育的傳統,在1930年代接辦由華南主教團在香港成立華南總修院,直屬教廷傳信部,選址港島黃竹坑,是中國境內最早成立的11所總修院之一。6位耶穌會修士被派在院內任教,培育華南地區的華人信徒為神職人員。直至1960年代,國內教區再沒有派修生來港,教廷遂於1964年停辦,將院址交香港教區管理。教區遂與澳門教區、耶穌會和慈幼會、方濟各會合作,開辦現時的聖神修院。修院建於1930年代,屬中國文藝復興式的建築,融合中國宮廷和義大利的建築風格,是本地難得完整的修院建築群,於2015年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彰顯主榮

耶穌會在扶貧助弱服務方面或許不及其他修會之多,但重視教育,在培育神學人材和知識分子方面,貢獻巨大。不同的修會有不同的關注點,共同成就上主國度的臨在,彰顯主榮。

參考:https://www.amdgchinese.org/tag/%E9%A6%99%E6%B8%AF/

聖神修院建築可參:http://www.theology.org.hk/psa/articles/papers/booklet/2010_8.pdf

http://hss.org.hk/campus.html

(按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