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五旬節堂

此足跡位置是半山衛城道11號 – 香港五旬節堂

五旬宗進入中國

說到香港五旬節堂的建立,必須先提洛杉磯的亞蘇撒街大復興(Azusa Street Revival)。1906年有一群在美國洛杉磯的信徒,感覺到聖靈強而有力地澆灌在他們當中,讓他們領受靈浸,說出方言,於是他們借用阿蘇撒街312號,一幢荒廢的教堂來聚會。多人悔改得救,有人認為自己領受聖靈說方言,有人經歷神蹟醫治,有人領受別國的語言及海外宣教的異象。9月,他們印發《使徒信心報》(Apostolic Faith),提出是聖靈帶領社會各個階層來參加這個復興運動的。聚會高峰期,人數多達1,300人,五旬節運動就此展開,由1906年一直延續到1909,後來被稱為「阿蘇薩街大復興」。

已在1904年前往中國的賁德新(Bernt Berntsen),在南直隸福音會的傳教站服侍。1906年12月,賁德新有機會讀到這份《使徒信心報》,遂坐船返回美國親身體驗這次的復興運動。1908年,賁德新與使徒信心會的傳教士前來中國,開始在河北省正定府設傳教站,並且辦了一份《通傳福音真理報》。五旬節運動由此進入了中國。

進入香港

在差不多時間,隨著五旬節運動海外宣教異象而成立的五旬節聖潔會,在1907年差派麥堅道(T. J. McIntosh)來中國,去到澳門,並常到香港。而曾在亞蘇撒街復興時經歷靈浸和方言的一位牧者叫嘉活力(Alfred Garr),蒙召作為宣教士,亦於1907年10月與妻子從印度來到香港,並聯同一小群五旬宗信徒,開始在香港服侍。(要補充,五旬節聖潔會與本章所述的五旬節會屬不同的宗派,早期在香港常常有合作,一起推動五旬節信仰。)

三天後,兩名來自西雅圖的女宣教士羅姑娘(May Law)和皮特嫚(Rose Pittman)也抵港。嘉活力夫婦在樓梯街承租了一處作為宣教士宿舍,並邀請兩人加入。這四名宣教士獲准使用一間暫無人使用的美部會(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堂址,舉行五旬節式的聚會,著重追求聖潔與誠懇悔罪。其後改在莫禮智弟兄的樂群書塾聚會,參與加的人數已有30。1908年,再有兩名女教士來到香港,與嘉活力等人一起同工,而麥堅道也與他們合作,並不時自澳門來探訪。

嘉活力在港邀請莫禮智為傳譯員,莫禮智自幼即為基督徒,畢業於中環書院(後稱皇仁書院),有傑出的英語能力,熱心福音工作,也曾擔任多項政府公務。1892年之後他開始投身教會工作,於培道書室(後為基督教青年會)任義務書記。1907年擔任嘉活力傳譯員後,接觸了五旬節運動,同年10月領受「聖靈的洗」,成為本地的五旬節運動領袖。

同時,加拿大神召會及五旬節神的教會也在1910年代進入香港,前者更以此為基地發展廣東宣教工作。在這五旬節運動萌芽初期,香港因殖民地的身份及地理位置,成為五旬節運動傳入華南地區的重要口岸。

教會建立

莫禮智與嘉活力等宣教士成立的教會,起初沿用「使徒信心會」,至1910年改名為「香港五旬節會」,並強調為華人自立教會。建會後約一年,由於樂群書塾租約期滿,遂遷往干諾道中聚會,其後又曾遷往不同的會址逹11次之多。至1937年,位於衛城道11號的自置會堂落成,舉行獻堂禮,即今堂址所在。

翌年,考慮九龍地區教友的需要,九龍支堂也告成立,1938年購得窩打老道現址建堂,稱「基督教九龍五旬節會」。

參考:

https://www.abs.edu/site/assets/files/2059/p21-30_yip.pdf

http://dev.pentecostal-mission.org/portal1/?page_id=63&lang=zh_HK

http://www.pentecostal-mission.org/portal6/?page_id=310&lang=zh_HK

(按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