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基督教公理堂的成立,是神垂聽了美國華人的禱求,並賜給美部會海外異象,是香港第二所由華人成立,要成為「自養、自傳、自治」的中華本色教會。
1810年美國公理宗教會成立「美國公理宗海外傳道部」(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 ABCFM,簡稱「美部會」)推動國外差傳。1829年先差裨治文牧師 (Rev. Elijah Coleman Bridgman) 來廣東,正式開展工作。1883年再遣派喜嘉理牧師 (Rev. Charles Robert Hager) 前來,在香港得台山望族來港經營木店致富的溫清溪和宋梓榮等人的幫助,於港島西區必列啫士街市場創立「福音堂」,並興辦夜學教授英文,名為「合眾教會」(地點今已活化為香港新聞博覽館,屬三級建築)。這一切,實由於旅居美國三藩市之華人信徒,為使家鄉同胞有機會得聞福音,恆切禱告了十年之久,得到美部會的回應。
這所福音堂早年的事工,以辦學為主,教會聚會也在學校舉行。學校事工發展迅速,曾數度遷址,堂會聚會也隨校搬遷。孫中山先生在1884至86年就讀中央書院期間,曾在「福音堂」三樓居住,受喜嘉理牧師的影響而歸主,在1884年6月受洗,教名為孫日新,其好友陸皓東(教名為陸中桂)也一同受洗,成為第二及第四位受洗會友。洗禮紀錄現存於香港孫中山紀念館內。
十多年後,教友集資在樓梯街2294地段購地(即今現址),興建教堂和學校,樓高四層,是當年香港華人教會最大的堂址。1901年舉行開幕感恩會,定名為「美華自理會」,這是香第二所華人自理教會 (第一所為道濟會堂,即今日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於1912年12月易名為「中華公理會」,正式宣佈成為華人「自養、自治、自傳」的中華本色教會。
1919年,在廣東省有五大宗派聯合,「中華公理會堂」屬其中之一,在廣東省內佛山、台山、中山石岐、高要都開設了分堂,也在廣州市開辦私立美華初級中學 (抗戰時遷往香港樓梯街堂)。為促進華人教會之合一,實行「自養、自治、自傳」,公理堂加入當時的「中華基督教會」運動,再易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
「中華基督教會」運動,源於來華的基督教宗派各立門戶,不利見證。1918年,長老會總會的會議上,長老會、倫敦會和公理會的代表芻議教會合一,攜手合作。
翌年1月,三會代表組成中華基督教聯會執行委辦,於南京召開會議,又有浸禮會和貴格會代表列席籌商。同年,「五四運動」發生,排外情緒高漲,20年代期間,又陸續出現連串非基督教運動的浪潮,促使教會內有遠見的領袖感到合一刻不容緩,教會必須本色化,實行自養、自治、自傳,才能擺脫洋教的形像。1927年,全國第一屆中華基督教會總議會在上海舉行,正式成立中華基督教會 (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抗戰勝利後,1946年全國已有大會20個,區會105個,香港編列為廣東省的第六區會。50年代,由於政局變動,香港與廣東協會無法聯繫,為求名實相符,於1954年改組稱為「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行政組織完全獨立,公理堂歸屬香港區會。今區會的總辦事處設於太子道西191號的馬禮遜紀念會所。
30-40年代,由於國內局勢不安定,香港人口增多,並向東移。因樓梯街交通不方便,公理堂於1940年購得銅鑼灣禮頓道一地段,惟因太平洋戰事發生,興建教會計劃暫停。香港重光後,新堂建築於1950年落成。現址屬重建,於2013年舉行新堂獻堂禮,稱禮頓堂。
而樓梯街堂址一直借予由廣州搬遷來港之「美華學校」所用,但會友仍惦念樓梯街的使命。1970年決定,舊建築物拆卸重建。1971年落成,差餉物業估價署重編為必列者士街68號,即現今中環堂址,稱必街堂。
今日,公理堂在香港,除銅鑼灣禮頓道公理堂外,還有旺角的望覺堂和筲箕灣的基灣堂,都是由華人自建自立的堂會。
可參:
https://holiday.gowentgone.net/2020/01/15/hongkongtravelthechurchofchristinchina/
http://www.christianweekly.net/2003/ta8037.htm
(按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