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諾撒仁愛女修會(Canossian Daughters of Charity)在堅道的總部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教堂,名為聖心教堂,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即具特別重要價值,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築。教堂在香港總部的後座,所以很少人知道有這教堂的存在。
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是一個天主教修會,總會設於羅馬。1808年由貴族信徒瑪大肋納嘉諾撒(Magdalene of Canossa)和同伴創立。1860年派遣6位修女到香港,開始海外傳教的第一站,十多年後也在澳門開始工作。6位修女於當年4月12日抵港,獲葡籍教友捐出堅道的樓房,5月1日便創立了「意大利修會學校」(後來成為的「嘉諾撒聖心書院」),只招收外籍男女學童,以英語及葡語為授課語言;再10天,在兩名本地女孩的協助下,創立了「培貞中文學校」,招收中國籍兒童入學。1861年建立小堂讓大家聚會崇拜。
修會的宗旨是按照環境及時勢的需求,從事教育丶牧靈丶醫務丶社會福利的工作。1869年,修女們為照顧灣仔貧民區的失學兒童,在堅尼地道創辦了聖方濟各學校(即今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為男女小孩提供免費教育。年輕的修女們憑着信念和決心,面對當年的流行病、自然災害和社會環境不穩定的香港,為居民帶來了希望和寬慰。
1870年代,修會獲得了堅道的土地,用來興建學校、醫院和孤兒院。1907年再建成「痛苦聖母小堂」,是第二代教堂,稱為「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教堂」,存留至今。建築風格屬文藝復興式,左右對稱,兩旁各有一鐘樓,是香港罕有的雙塔式建築物。立面有6根科林斯式圓柱貫穿上下兩層,倍覺莊嚴。教堂曾於1937年及1980年擴建。頂部在日戰期間受砲火破壞,曾進行數次修復,2007年重蓋屋頂。雖幾經修復工程,教堂內仍然保存了不少原有擺設及裝飾品。(內部設計及擺設)
教堂現時主要供修會使用,修院本身不對外開放參觀,然而修院設立了藏品豐富的「歷史館」,展示修會歷來在中華大地以至東亞的工作。團體可以預約參觀,修會樂於安排導賞。
修會作為香港重要的辦學團體之一,最早的是上面所提到1860年創立的意大利修會學校,1937年和培貞中文學校合併,正式命名為嘉諾撒聖心學校,專收女生。1960年,創校百週年,再訂名為「嘉諾撒聖心書院」。到1970年代,校舍日漸破舊,有發展商願意撥出置富花園旁一幅土地,並負責興建新校舍,1981年聖心書院遷校。舊址發展商建成今天的嘉兆台,只遺下一幅舊石牆和石級供緬懷。第二所學校就是1969年在灣仔堅尼地道開辦的聖方濟各學校。1880年又在九龍區為弱勢兒童提供教育服務。1897年,修會到漁村香港仔興辦學校、醫院、孤兒院,服務貧苦大眾。至今,在全港共開辦了17所學校,包括11間小學,6間中學。
醫療方面,1869年修會接辦灣仔聖方濟各醫院。1929年又在舊山頂道興建嘉諾撒醫院,取代堅道的意大利修會醫院。戰後,1959年舊山頂道的嘉諾撒醫院重建完成,聖方濟各醫院結束歷史任務,舊址成為「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
百多年來,修會先後在灣仔開辦棄嬰院、醫院、婦女庇護所、老人院和學校等,惠及普羅大眾,後則主力發展教育。上世紀70年代關閉了孤兒院,又將修道院部分改建為商科學校,可惜商科學校於2014年因收生不足而停辦。
正如意大利駐香港總領事孔德樂(Clemente Contestabile)於2020年4月在《明報》(2020年4月12日)所寫的:這6位意大利年輕修女推動和平、關懷和團結的信念,在現今的香港仍強烈地迴響着。這個強而有力的信念,感染着香港、意大利以至全世界所有人去面對這個嚴峻的時刻。
(按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