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瑟教堂

此足跡位置是中環花園道37號 – 聖若瑟教堂

位於中環花園道的聖若瑟教堂(St. Joseph’s Church)建於1871年,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每主日有十台彌撒,平日也有三台,是全港最繁忙的天主教堂。

原教堂於1871年由香港最後一任宗座監牧區監牧高雷門神父(Rev. Timoleon Raimondi)籌建。教堂得以建成,有賴香港政府、本地的基督徒團體及猶太團體的鼎力協助,是當時香港僅有的三座天主教教堂之一。其餘兩座教堂是在中環威靈頓街的聖母無原罪堂及在灣仔的聖方濟各沙勿略堂。

宗座監牧區是天主教會的一個制度,因為某些地區的特殊環境或教友稀少未能成立教區,就先在這些地方設置「宗座監牧區」(拉丁語:Praefectura Apostolicus),由教廷委任一位神父為宗座監牧,總理教務,特別是財務方面。1841年,羅馬教廷傳信部在香港設立宗座監牧區,1858年交由米蘭傳教會(後改稱宗座外方傳教會)負責管理,1874香港監牧區晉升為代牧區,首任主教也由高神父擔任。至1946年,香港教區晉升為聖統制的主教區(Ecclesial Hierarchy)。

1872年11月20日聖若瑟堂祝聖(祝聖是把一座教堂奉獻專為敬拜祈禱之所,與基督教的奉獻禮相類)。1874年9月教堂被颱風徹底摧毀,新教堂於1876年竣工重建。現存的教堂由吳彼得建築師於1966年以現代主題設計重建,1968年落成。

教堂外貌像陸上的一艘船,喻意教會普渡眾生的使命。船頭對著花園道,船尾對著紅棉路,船身呈淺藍色,中央有聖若瑟的浮雕,給人的印象是一位在船上勤懇勞動的工匠。

在教堂後方有一小堂,裏面供放菲律賓聖人魯衣士(Lorenzo Ruiz 1600-1637)的木刻像,他是十七世紀的殉道教徒,還有其他9位道明會士和6位教徒,都是在日本德川幕府時代(約1633-1637年間)於長崎殉道的。

教堂於花園道的出口處樹立了一支白色的細小長木柱,上面寫著「香港祝願世界人類和平」,喻意每一位從教堂出來的信眾所樂意帶給世界祝福,但需要仔細尋找才可看見。教堂外停車場的一角,設置了露德聖母洞,聖母像腳下有流水,象徵生命。

沿花園道往下,會看見梅夫人婦女會(The Helena May Institute)主樓,屬歷史建築。婦女會是由前香港總督梅含理爵士夫人成立的。主樓建成於1916年,屬愛德華古典復興建築風格,於1993年列為古蹟。樓內設施包括辦公室、圖書館、閱讀室、餐廳、休息室、課室及客房。日軍佔港期間被佔用。戰後於1947年重新對外開放至今,但須成為會員。

參網頁:https://www.catholicheritage.org.hk/tc/catholic_building/st_joseph_s_church_garden_road/index.html

https://zh.wikipedia.org/zh/%E8%8A%B1%E5%9C%92%E9%81%93%E8%81%96%E8%8B%A5%E7%91%9F%E5%A0%82

教堂圖片請看:本地朝聖之旅http://ixoyz.blogspot.com/2019/07/blog-post_22.html

梅夫人婦女會請參:https://www.amo.gov.hk/b5/monuments_49.php

http://www.helenamay.com/Public/banqueting/chi_index.php

(按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