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女子学校是理雅各牧师师母(Mrs. James Legge)于1846年创校,后来从中环迁到湾仔,至1891年和1894年曾两度停办。自牒喜莲1891年出任校长后,即致力西摩道的建校工作,至1899年落成。
牒喜莲生于英国,为伦敦传教士,1888年从英国启程来港,翌年初抵埗后首项工作乃学习艰深难学的中文,并受命接手伦敦会的湾仔女校,为提升学校规模,让更多华人女孩有全人教育的发展,1900年把学校迁至伦敦会于般含道的基址,最初名为训练学校,1920年才正名为英华女校。迁校和筹建新校的过程十分艰苦,包括建校异象不容易得到认同、欠缺同工以及资金筹捐困难。牒喜莲甚至要绕过伦敦会的层级,超越其中男尊女卑的文化,以人格担保直接向总会贷款,英华女学校才得以建立起来。牒喜莲于1930年荣休,翌年病逝;可以说她一生奉献予英华女校,专心从事宣教和教育工作。
下面摘取自英华女校60周年纪念刊物,由受惠者的亲身经历写成,细致描写牒喜莲校长爱学生的态度。
-
- 牒喜莲要求学生用墨笔习字,每星期一用一个小时练习,先命令女生即席挥毫,审视有没有装法倒乱、先后失序,而且要运腕有力、坐姿端正、避免近视。书法中的横、直、曲、撇、点、捺、趯、钩也讲究。牒校长只要看到学生心静神酣,就喜溢眉宇,练习后又为学生预备美食。由此,可见她不但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亦希望学生传承,中西并重。
- 她给学生的功课中有女红刺绣和绘画等。她们甚至会将画稿寄去英国某些艺术馆考验,屡膺奖章。从这一点可以看到牒校长积极鼓励女生发挥艺术恩赐,让她们有多元智能的发展。
- 牒喜莲又创办幼儿园,在当时的社会,实在是开创幼儿教育的先河。开初还派锺碧清女士远赴福州协和幼儿园师范学校作专业装备,毕业后才回港主理开发工作。可惜及后锺女士体弱请辞,令校长大为惋惜,幸好有继任人。不久从英国邀请乐喜姑娘来襄助。还创设女子师范班,培育师资人才。这些受训过的老师,毕业后学界争相聘用。
- 牒校长矢志终生服务教育,视学校为家庭,视学生为儿女。事事亲历亲为,每夜多翻巡视宿舍,确定学生能熟睡,盖好被子。
- 每逢主日或星期五的勉励会,牒喜莲必亲自带宿生赴会听道。她有时发觉学生无心听讲,讯息如风过耳。返校后,她会忽然问起她们所听过的题目、分段、要义。如果学生哑口无语,校长便肃然复述,嘱咐牢记。可见她对基督教教育的执着。
- 她塑造的校风崇尚俭朴,如果发现有初来的女生,服饰华丽,要家佣替她挽书包,态度傲慢,校长就会晓以校训规则。希望她们能养成自立能力,生活老实俭朴。
- 自幼稚园至中学,学校均可提供学费资助。办学的崇高理想可见一斑,令人感激。如果不是她不求回报的办学精神,在当年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中,许多女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的读书。
2020年是英华女校的120周年纪念,从他们的校刊里仍然看到牒喜莲校祖的训言:寸阴是惜(Time is precious, treasure every minute.)。而且,还看到近年的活动之中,学校鼓励校友去到英国,寻找以前来港服侍该校的传教士,与她们重聚。其中有一位已经离世的传教士校长Miss Silcocks,几经探索仍要找到她的墓碑,献上花束和纪念牌匾。以此导人思源感恩,一反今日功利忘恩的风气,显出另类的教育素质,值得赞赏。
资料来源:
[1] 李志刚, “庆祝英华书院创校二百周年纪念 – 「基督教来华对中国的影响」—从校祖马礼逊牧师创办英华书院说起(下)”, 基督教周报, 第 2830期, 2018年11月18日.
[2] 浩然, “香港教会二十世纪的守望者—黄玉梅执事(九)”, 基督教周报, 第2624期, 2014年12月7日.
[3] http://media.hkcccc.org/picture.php?/4606
[4] Ying Wa Girls’ School 120th Anniversary – New Horizon 1900-2020, P.120.
(按图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