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

此足迹位置是湾仔皇后大道东281号 – 华仁书院

提起耶稣会(Society of Jesus),相信大家最熟悉的是利玛窦、艾儒略、汤若望、南怀仁等这些耶稣会修士(The Jesuits),在明清时期已来到中国,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了不少力量。在中国学者帮助下,耶稣会士翻译、撰写了许多有关天文、历算、地理学、物理学及语言学的著作,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耶稣会的成立与发展

耶稣会是一个男修会团体,在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发生以后而成立的,宗旨是向外拓展。1534年,出生于西班牙贵族之家的圣依纳爵罗耀拉(St. Ignatius of Loyola),和他六位巴黎大学「在主内的朋友」,愿意按福音精神,延续前往耶路撒冷的使命,以「愈显主荣」(拉丁语:Ad Majorem Dei Gloriam)为格言,可惜未能成行。1540年,教宗保禄三世正式批准成立修会,依纳爵被选为总会长,直到1556年65岁辞世。

修会成立后,发展很快,不但在欧洲各地推进,第二年,1541年更沿着葡萄牙人开辟的东方航海路线,前往印度、中国、日本和美洲等地,他们甚至在南美洲的巴拉圭,建立了一个耶稣会国,将基督社会体系引入印第安人社会中,可惜至1767年被逐出巴拉圭。

其中与圣依纳爵共同创立耶稣会的圣方济各沙勿略(San Francisco Xavier),是最早被派来中国的会士,他经印度、马六甲、日本,在1551年(即明朝嘉靖三十年)到了广东沿海的上川岛,可是一直未能进入中国本土,翌年因患疟疾而死,葬于当地。未能进入中国,是这位「东亚宗徒」的遗憾。耶稣会修士进入中国的愿望,直至30年后才有机会。明末万历年间,利玛窦(Matteo Ricci)到了澳门,有机会进入了广州,但直到多年后,几经辗转才能北上到北京。到了十七世纪后期,耶稣会会士已是西方最了解中国的人了。他们在中国建立起数所修道院、孤儿院、天文台、印书馆、博物院、藏书楼以及男女中学等,把西方的科学、文学等学术带到中国来。

耶稣会兴办教育

当时耶稣会修士未能进入中国,遂转到已开拓为教区的澳门,在当地也留下不少传教史迹。最为人所知的是当地人称为「大三巴」牌坊的建筑,这是耶稣会在澳门创办的圣保禄学院(1594年)的教堂前壁。这所学院是远东区的第一所西式大学,是天主教在远东区的重要培训基地。可是,在1835年发生一场大火,烧毁了学院及教堂,剩下教堂正面前壁以及前面登上教堂的石阶等。澳门政府于1996年将这个遗址开拓为天主教艺术博物馆与墓室,遗址下安放了因信仰而舍身的殉道者遗骸,其中不少是日本幕府时代遭迫害而殉道的日本信徒。

耶稣会至今在澳门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建筑,是1728年创办的圣若瑟修院大楼和教堂,教堂内存放了圣方济各沙勿略的手肱骨,供教徒敬礼。同时,澳门仍有一所耶稣会会院。这些遗址,与其他历史遗址组成澳门历史城区,已于2005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耶稣会从事慈善工作,拯救贫困,也关心青年,但最重视的是教育。其中重要的一项是神学教育,培育信徒对上主的忠诚,绝对服从。栽培出很多神学家,现任教宗方济各就是耶稣会出身的。耶稣会也重视兴办学校,在欧洲开办许多大学、高中,是现今世界最大的办学团体之一,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除献身服侍任神职人员外,很多都成为高级知识分子和政界人物。目前,耶稣会在全球有200间大学,在日本东京有上智大学,在韩国首尔有西江大学。

当耶稣会士在1926年来到香港时,本欲成立大学,但香港大学已于1911年成立,修会遂改为创办舍堂。三年后,他们开办了「利玛窦堂」(Ricci Hall),至今仍是香港大学很受瞩目的男生宿舍。但耶稣会兴办大学的心意仍在,于2011年向香港教育局提交意见,欲开办私立香港耶稣会大学(Jesuit Liberal Arts College),花了六年时间筹办,数度觅址,可惜基于很多原因,计划终止。

在中等教育方面,香港以及咫尺之遥的澳门,耶稣会士也开办了不少教育事业。在澳门,现今仍管理的有四所学校,包括:利玛窦中学、取洁中学、海星中学、澳门耶稣会学校。

在香港,现有两所华仁书院和一所小学、一间宿舍、一所静修院。

华仁书院原是信徒徐仁寿于1919年所创立的英文学校,校舍最初设于港岛荷李活道,后因成绩昭卓,学生人数增多,数度扩迁,并为提高质素,邀请诚意教导的耶稣会士任教。又于1924年在油麻地增设分校。其后,徐仁寿鉴于私人办学很难实现教育最高理想,遂于1932年终,将学校交由有教育理想的耶稣会接办,自己则转往北婆罗洲经商。

1952年,九龙华仁搬到窝打老道56号,1955年香港华仁迁到皇后大道东281号现址。1971年,又与旅港番禺会所合作,管理会所创办的小学,并更名为番禺会所华仁小学,由司徒拔道迁往北角百福道现址。

此外,耶稣会也在长洲开办了一所静修院「思维静院」,秉承天主教和圣依纳爵的灵修传统,帮助信徒深化灵命,更敏锐于天、地、人的关系,生命愈显主荣,服务人灵。

最后要提的是,在中国的耶稣会,继续秉承重视神学教育的传统,在1930年代接办由华南主教团在香港成立华南总修院,直属教廷传信部,选址港岛黄竹坑,是中国境内最早成立的11所总修院之一。6位耶稣会修士被派在院内任教,培育华南地区的华人信徒为神职人员。直至1960年代,国内教区再没有派修生来港,教廷遂于1964年停办,将院址交香港教区管理。教区遂与澳门教区、耶稣会和慈幼会、方济各会合作,开办现时的圣神修院。修院建于1930年代,属中国文艺复兴式的建筑,融合中国宫廷和意大利的建筑风格,是本地难得完整的修院建筑群,于2015年被列为一级历史建筑。

彰显主荣

耶稣会在扶贫助弱服务方面或许不及其他修会之多,但重视教育,在培育神学人材和知识分子方面,贡献巨大。不同的修会有不同的关注点,共同成就上主国度的临在,彰显主荣。

参考:https://www.amdgchinese.org/tag/%E9%A6%99%E6%B8%AF/

圣神修院建筑可参:http://www.theology.org.hk/psa/articles/papers/booklet/2010_8.pdf

http://hss.org.hk/campus.html

(按图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