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初牧师

此足迹位置是西营盘高街1F – 已拆卸的巴陵育婴堂

王煜初牧师(1843-1902),出身于晚清一个父子两代三人都献身传道工作的家庭,他热心传道、拯救灵魂之余,也重视社会关怀的工作,无论在提倡戒绝吸食鸦片,设立盲女院、育婴堂、关怀病人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一个令敬仰的典型。

王煜初在十九岁时才发奋图强读书,成绩名列前茅,培养出他在国学与神学上的良好根底。1866年从传道学校毕业,授职礼贤会的传教士,游走东莞、新会两地传道。后来于1869患上肺病,由礼贤会牧师花之安送往香港信义宗巴陵会所办的育婴堂诊治。同年病愈后又往虎门传道。这也是王煜初与巴陵育婴堂结下不解之缘。

中国重男轻女文化浓厚,民间弃养与杀婴风俗,育婴堂收留对象尤其以女婴居多。女婴多半在断奶以后被有需要的家庭领养,幸运一点的自幼成为童养媳,命运乖舛的,成长之后则被辗转卖到妓院沦落为娼。有见及此,巴陵会便差派女传教士来港育婴。

1874年王煜初肺病复发,再次往香港养病。养病期间应巴陵育婴堂之邀,接受在该处担任教席,尽心培育孤女。王煜初付出他所有的爱心,这些孤儿女日后多人受他感召,投身教育工作、传教医疗的医生与护理人员,或选择做为经济独立的职业妇女,堪称民国时期新女性的先锋。

王煜初在育婴堂工作多年后,以其表现卓越,1884年在育婴堂按立爲牧师。同年冬天香港伦敦教会中的华人信徒谋自立,建道济会堂,拟请华人牧师来牧会。得到巴陵会的同意后借调来道济会堂担任牧养教会的工作。

德裔女宣教士在一战爆发之后被驱逐出境,而改由港府委托的圣公会教士代为管理,资金由各界募捐。到一战结束,德国战败,书院亦告解散,女童由本地华人基督徒家庭收养。原址一度改建为警署,现为高街戴麟趾康复中心。

 

可参:

Cha, S.-C. (1983). 中国基督教人物小传. 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

(按图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