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无原罪堂

此足迹位置是坚道16号 – 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

今日,香港天主教的教区中枢座落于中环坚道的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座堂毗邻设有教区中心处理教务,也有香港明爱(Caritas Hong Kong)总部和明爱辖下社会服务中心。座堂属香港的历史建筑,1889年及1992年邮政署曾先后用主教座堂的图案出版纪念邮票。

香港天主教的教务原隶属澳门教区管理。其后,罗马教廷于1841年在香港设立宗座牧区,开始计划在香港建造一座永久教堂。1842年香港政府同意将砵典乍街和威灵顿街交界的一块土地供天主教兴建圣堂,翌年落成并祝圣,定名为圣母无原罪教堂。当时的教堂由草蓆盖搭而成,非常简陋。

其后,因教友增加,也有教友从澳门移来香港,地方不敷应用,教堂遂进行扩建。1859年在扩建工程接近完成之际,遭严重焚燬,需要再重建,其后又在1872年再遭火焚。

当时,香港正蓬勃发展,教堂所在地环境复杂和挤拥,教区决定把教堂迁往他处。1881年购置坚道16号现址,并得到香港政府拨出今坚道一处用地,兴建第三代教堂,成为现时的教堂,将不少原用的设施也迁于新堂之内。于1888年圣母无原罪节日(12月8日)前夕举行落成并首次献祭典礼,翌日正式开放启用。威灵顿街旧址则于1886年出售被拆卸。1946年,香港牧区由于教友人数增多,由宗座牧区升格为教区,圣母无原罪教堂因而升格为主教座堂。

教堂是一座歌德式的建筑物,由伦敦一间公司负责设计,至今已有百多年历史,其中经过不少复修。木造的屋顶因受白蚁侵蚀,于1952年改为混凝土。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后,遵照进行改革的指引,圣所也于1969年重新布局。其后于1988年进行修复屋顶工程,也安装了空调系统。

教堂于1990年被香港政府古物古迹办事处评为具有价值的三级历史建筑,教区于是在1997年起为座堂进行保育,以保存座堂内所存有的文化遗产,整个计划耗资110万美元,于2002年完成。因为保存得宜,2003年荣获聨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由亚太区文化顾问Dr Richard Engelhardt亲临香港颁发该奖项。香港政府也于2010年将之改评为一级历史建筑,认为有特别价值,必须尽可能予以保存。

教堂于1888年落成启用后,曾在1941年被日军炮弹击中一根石柱,但在日治期间,却因教区直属意大利,而意大利并没有参战,故免受破坏,所存的档案亦无损。

座堂前面有一个广场,可用作举办不同活动。教堂的形状象是一个拉丁十字架,堂内有四个小堂,分别是圣体小堂,福传小堂,中华殉道圣人小堂及亡者小堂。主祭台的云石地板下面安放了10位圣者的圣髑(指圣人小部分的皮肤或骸骨),小祭坛后方祭衣房门口的地底,安放了香港天主教首任监牧若瑟神父(Fr. Theodore Joset)的遗骸。正对着这石碑的墙上,原放有一尊木刻的圣母像,头戴皇冠,脚踏蛇头,称为「无染原罪圣母」,是1954年圣母年时由全港天主教女学生捐赠的。2008年这圣母像被移到旁边的福传小堂,代表圣母陪伴香港教区成长。

可参:https://cathedral.catholic.org.hk/wp/

(按图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