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雅各年幼时就读于当地的教区学校,从小就喜欢读书,尤爱文学。14岁时转入阿伯丁文法学校(Aberdeen Grammar School)学习拉丁文和英语语法。1831年考入阿伯丁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大学三年级时,他又醉心于哲学与宗教。在大学求学的四年中,其功课 一直名列前茅。1835年,19岁的理雅各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理雅各于1838年向伦敦传道会提出申请,要求前往中国宣教。伦敦会接受了他的申请,于是他到伦敦大学,师从中文教授修德学习汉语。同年,23岁的理雅各与伦敦会理事会成员约翰•摩里逊的女儿玛丽•伊莎贝拉•摩里逊结婚。1839年7月,理雅各接受伦敦会差派,偕新婚夫人玛丽, 一起从英国乘船出发, 于1840年1月10日抵达南洋马六甲。
理雅各夫妇到达马六甲起初,理雅各担任伦敦圣教书会的记者与顾问,同时在英华书院任职。英华书院为伦敦会宣教士马礼逊和米怜所创办,旨在“培养欧洲的、本地的和恒河以东国家的宣教士。” 书院校舍于1820年建成,米怜担任第一任院长。
在英华书院初期,理雅各编写了《英、汉及马来语词典》,用作英华书院的教材。 同时他开始了汉学研究,并从事基督教汉语文献方面的整理、翻译与编撰工作。1840 年11月,英华书院院长伊云士死于霍乱,25岁的理雅各正式接任英华书院院长。鸦片战争结束后,理雅各于1843年将英华书院和中文印刷所迁至香港,成为香港英华书院首任院长。此时英华书院的办学宗旨也悄然改变,由一所专门培养宣教士的书院变为招收中国青少年入学的教会学校。理雅各主持的英华书院引进了西式教育,冲击了中国的旧式教育,他在实用化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表现出了近代化的特色,有助于培养中国奇缺的专业人才并提高人才的素质。理雅各除负责校务外,还直接从事宣教活动。他从马六甲带来的几个基督徒,就成为香港的基本信众,何进善继续配合他设堂传道。 1844年,英华书院更名为“英华神学院”;同年理雅各在香港建立了伦敦会第一所华人礼拜堂“下市场堂”。除此之外,理雅各非常重视文教、出版及印刷技术。他毕生致力翻译工作,主要翻译中国古代经典从1861年到 1886年的25年间,将《四书》、《五经》 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计28卷。其多卷本《中国经典》、《法显⾏传》和《中国编年史》等著作在西方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成爲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另外他又撰写出《劝崇圣书》、《新约全书注 释》与《耶稣门徒信经》等福音小册子。理雅各非常注重印刷术,为了方便其译著《中国经典》的印刷和出版,理雅各与伦敦会签约,在佑宁堂做了三年牧师,因为佑宁堂拥有印刷业务。理雅各所主编的《遐迩贯珍》,大量刊载新闻,率先刊登有偿广告以维持报纸印⾏的开销,同时大量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如此向中国输入西方近代化理念之同时,也使香港的报业近代化。
可参:
Li, Y. (n.d.). 理雅各. 基督教史人物传记. http://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li-yage
(按图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