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童之家」起源于一位法国主教嘉禄.霍宾.郑信(Charles de Forbin-Janson, 1785-1844)的呼吁,他构思了让儿童帮助儿童的想法,发起法国的儿童每月为中国的儿童作出一点捐献及祈祷,竟然得到很多人响应。更料想不到,他们的捐献能够援助由法国沙尔德圣保禄女修会(St. Paul de Chartres)在香港所创办的育婴堂。修女们将传教和服侍社区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将传教服务站命名为圣童之家(Asile de la Sainte Enfance, Home of the Holy Childhood)。而这团体亦是第一间来港传教的女修会。
圣童之家在湾仔成立,初期主要针对香港华人严重的弃婴问题,提供慈善福利,在育婴院内照顾被遗弃的孤儿。及后迁至一个更大的小区,面积覆盖晏顿街、兰杜街至李节街,南面是皇后大道东,北面是庄士敦道。未填海之前,这地段临近海旁的。小区的服务逐步扩展,提供教育、护养老弱、残障和妇孺等。再发展成为很具规模的慈善综合服务站,设有工艺学院、盲童收容所、救济院、医院、见习修女宿舍和寄宿学校等等。
综合服务的发展,起源于1847年12月,巴黎外方传教会奥斯定.科嘉主教(Mgr. Augustin Forcade),他写了一封信给沙尔德圣保禄修会,表达他对香港的崇高远大梦想。希望修女们能在香港开办的一间医院给爱尔兰官兵、一所学校给他们的儿女、一所收容所照顾华人弃婴、还有一所技能培训所,给当中收养的弃婴,使她们日后能负责管理医院及学校。
修会于1848年5月积极地回应了主教的请求,派遣4位修女,一同由法国乘船四个月来到香港,分别有三位法籍修女及一位属英籍的初学修女,当中包括主教的亲姊姊雅芳善.科嘉修女(Sr. Alphonsine Forcade)。
1848年9月,女修会开始展开在湾仔的工作。当年香港卫生环境欠佳,物资缺乏,修女们仍欣然接受被安顿于湾仔圣佛兰士街的小茅寮居住,位处于前天主教坟场外。然而,修女们抵港后发现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弃婴(特别是女婴)。这是当时见怪不怪的民间陋习,大致是重男轻女和家境贫穷的原因,被抛弃的女婴,犹如「废物回收」一般,有些被人收集并卖到妓院换钱。有些则像「货物」,被人抚养长大后,售卖给富裕家庭作妹仔或妾侍。
修女们展开工作后大概一个月,随即接收弃婴,拯救幼小生命,随后两个月,已收容了170名儿童。消息传开后,吸引了很多基督徒也前来参与这项服侍,获得本地及内陆的天主教家庭和教友支持,组织了支援队伍,名为十字架的爱护者。修女除出钱接收弃婴外,也收容残障儿童,教导他们一套特有的手语作沟通。修女不单为收养的儿童提供住宿及日常所需,更为他们筹划将来,教导他们基本的读写及计算能力。更提供教理培育及谋生技能,如缝纫衣服、枕头套、通花花边、及编织麻纱、剌绣等,外籍女士们都非常喜爱女童的制成品。当女童长大至适婚年龄后,修女再为她们安排理想的婚配,与热诚的天主教青年成婚。
随着当地援助个案增多,支出庞大,迫使修女用尽各项专业和善工去赚取金钱,如出售孤儿的针织手工艺、教授法文、义卖筹款等,以维持生计,又兼顾慈善。正当工作量远超负荷时,其中两位修女于1850年相继因病离世,分别只有37岁及33岁,第一位英年早逝的正是科嘉主教的姊姊。
可喜的是,1851年修女获准迁入湾仔海傍一所较舒适的房子,在皇后大道东23及24地段(Marine Lot 23-24)。这院舍设有小圣堂、聚会厅、寝室;一边是课室,给镇内几位女士教授法文、还有宿舍、饭堂及男孩子的教室;另一边亦有宿舍、饭堂及女孩子的教室等设施。渐渐形成一个传教站的规模,传教者的起居、工作都在那里,又举办读书班和崇拜,也会训练当地居民及成长的信徒,全职地照顾入住的病人和难民等,自成一个独立的社区。
1883年院舍增建两座新翼,一座是圣堂,另一座是学校与修院,因扩建工程可收容更多婴孩和儿童。同时也提供暂时的栖身之所,给过境的传教士、受迫害、从国内逃亡来港的基督徒、沉船的生还者、病人、受伤的法国兵士、船员、台风和海难的受害者等。
香港在1894年爆发鼠疫,带来新的挑战。她们所设的「喜乐之家」,便在此期间收留年老的患病长者。随着社会的需要,修院于1898年开设了医院,为贫弱的社群提供医疗服务。于1908年在跑马地另建「加尔瓦略山」(Le Calvaire)会院来应付当时对医疗及药物的需求。其后相继将孤儿院与学校等服务设施迁往铜锣湾新院,发展为现今的「圣保禄学校」,医院也于1916年搬迁至铜锣湾,并于1918年命名为「圣保禄医院」。
资料来源:
[1] 夏其龙. “十九世纪天主教在湾仔的慈善工作”. 十九世纪天主教在湾仔的慈善工作. 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 (2016), p. 1–14.
[2] 申颂诗着, 冯彩华译. “十九世纪沙尔德圣保禄女修会如何照顾湾仔的贫弱(1848–1918)”. 十九世纪天主教在湾仔的慈善工作. 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 (2016), p. 33–47.
[3] 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 “「圣童之家」晏顿街/兰杜街/李节街”, 摘自网页: http://catholic.crs.cuhk.edu.hk/Main/%e7%a0%94%e7%a9%b6%e9%a0%85%e7%9b%ae/19%e4%b8%96%e7%b4%80%e7%81%a3%e4%bb%94%e7%9a%84%e6%85%88%e5%96%84%e5%b7%a5%e4%bd%9c/%e7%81%a3%e4%bb%94%e7%9a%84%e6%85%88%e5%96%84%e5%b7%a5%e4%bd%9c/%e6%9d%8e%e7%af%80%e8%a1%97%e5%85%ac%e5%9c%92/
[4] 圣保禄学校, “沙尔德圣保禄女修会在港服务简史(1848 – 1999)”, 摘自网页: http://www.spcspr.edu.hk/sistershkc.htm
[5] 圣保禄医院, “医院历史”, 摘自网页: https://www.stpaul.org.hk/en/index.php/about/history
(按图放大)
(资料来自网上图片)